2009年7月25日星期六

電腦學習之路

施威銘:「觀念是永久的,產品只是過渡的。」
對於日趨複雜的電腦知識,一般初學者要如何應對呢?
首先,觀念是永久的,產品只是過渡的。所以重點應該要擺在觀念的了解,而不是盲目地去追求新的產品、新的版本,或是新的標準。
許多東西盡管日新月異,但背後的觀念往往是簡單而不變的。
電腦的本質是要去解決問題,所以要能夠培養針對問題解決的能力、技術、技巧、背後的知識與觀念,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
先培養良好的基礎,再加上解決問題的練習與能力,最後,最好能有自我進修,也就是「自學」的能力。面對電腦領域如此快速的變遷,資訊的負荷量將可預見的會日漸沈重,書本上作者提供基礎的知識,讀者需再進一步進修,從而得到增進。電腦是新發展的領域,有許多東西都不一定學過、接觸過,在沒有基礎的情形下,學習更顯得困難。
藉由專業人士的幫助,使得一般人的學習曲線可以平滑一些,不再那麼陡峭。
互聯網正是充實自己知識領域與資料庫的最佳場所,也提供一寬闊而無負擔的人際關係,與別人一起成長的機會。
「群體學習」→ 同伴的激勵、互相的觀摩、建立共通的語言與興趣,是一個可以讓「學習電腦」變得真正有趣的重要關鍵。藉由互相幫忙,技術快速流通的結果,令群體學習的速度比一般快好幾倍。而互聯網的出現,更可以將群體學習中的人際互動變得「虛擬化」,也打破面對對,地域上的限制,沒有其他因素的干擾。
互聯網上沒有真正老師與學生,只有一群互相幫忙的人。
網絡資訊的爆炸,帶出資訊傳播中「以訛傳訛」的問題,資訊的正確度及源頭衍生者便有待考驗。
多媒體、流動化及虛擬化是現今的走向。但會否帶來大部人不願意深究知識概念的根本、帶來人際關係排擠效果呢?又或是「變化太快永遠也追不上」的那種無力感呢?看到一些後進的年輕人,個個充滿衝勁,每個在學習時期的所學知識都要比我們以前知道的加起還要多、還要快。再繼而發現若不死命追著,你會變得一無是處。人在這電腦的發展洪流上只是工具,會折舊、沒有價值,累積的經驗,部份只是回憶及過時的知識,部份才是理念。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